Care in all aspects, heart of Chinese Medicine

关怀全方位,中医心体会

中医有方

养生健康

秋季养生代茶饮

https://www.sohu.com/a/115782866_456081

 

秋季养生,名老中医带来代茶饮秘 

2016-10-10 17:34

随着寒露时节已到,天气也逐渐转凉。秋冬季节是人体抵抗力减弱极易感冒发烧的季节,如何防秋寒防秋燥,学会秋季养生保健呢?《健康山东》邀请到名老中医、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中医科老主任李长生教授为朋友们介绍安然入秋的小贴士,更有李老多年经验积累的独家防秋燥代茶饮推荐给大家。

1、养阴注意多喝水

干燥的秋冬季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600毫升以上,因此补水必不可少。但是在不口渴的情况下,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就会造成反效果,最坏的结果会引水中,危害生命。正确的饮水量要根据个人每天的日常活动量进行调节,正常情况下,每天至少饮1.5~2L水。每次的饮水量控制1~2杯。

img1

2、穿衣注意保暖

一早一晚天冷风大的时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会肚子疼、拉肚子,这是胃肠道的一种自然反应,最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多穿点,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严实点。选择冬装的首要标准就是保暖。衣料中所含的空气越多,保暖性就越好。厚的羊毛织物和蚕丝含空气量大,保暖性就好。尤其是羊毛织物的气孔不是直通的,因此,保暖性更佳。

名老中医李长生独家推荐代茶饮:

止嗽散:炙百15克,炙紫12克,白10克,陈10克,炒杏9克,桔10克,茯20克,荆10克,双30克,连10克,桑10克,沙15克,甘6克。开水煎服,成人量分二次服用,可用于久咳不愈。

img2

3、朝喝盐水晚喝蜜

入秋后会经常觉得口渴,光喝白开水,不能抵御秋燥。人体水分,很快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应朝朝盐水,晚晚蜜。就是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举三得。

盐有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利于降火益肾,保持大便通畅,改善肠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觉之前取蜂1020毫升,用温开水调服,不仅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还有镇静、安神、除烦的作用。此外,盐水和蜂蜜水还有防止血压升高的效果。

img3

4、饮食注意预防秋燥

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还可适当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分养生虽然以多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撑,以免造成肠胃积滞。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名老中医李长生独家推荐代茶饮:

利咽茶饮:双花,桔梗,菊花,玄参,麦冬,青果,胖大海,石斛,薄荷适量,代茶饮。适用于慢性咽炎、急性咽喉肿痛、上火牙疼、口臭、大便干燥。

img4

5、洗澡时间不要太长

秋冬季洗澡的时间不要太长,这样会使皮肤表层的油脂失去保护,让皮肤更加的干燥瘙痒。建议盆浴时20分钟最好,淋浴的35分钟即可。水温过高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让毛细血管扩张,加剧皮肤的干燥。建议洗澡水温2429度最佳。秋冬季洗澡不要太勤快,很多人认为洗多了身体才会越来越干净,其实这样做只会让皮肤越来越干燥,反而会加重皮肤瘙痒的问题。

img5

6、多睡一小时

中医认为,秋冬为阴令,秋时阴收,冬时阴藏。所以秋冬之季养生,注重阴之收藏及睡眠质量提高,则事半功倍。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是此时主要的睡眠养生之道。具体睡眠时间,建议每晚亥时(9-11点)休息,争取在子时11-1点)入睡,此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名老中医李长生独家推荐代茶饮:

代茶饮:天门5克、西洋3克、生3克,煮开泡花茶,可用于咳嗽偏于肺气虚。

img6

7、多运动防秋乏

要避免中午感觉疲乏,让全天都能保持充沛的精力,理想的安排是一周进行两到三次高强度锻炼,并加入瑜伽、健走或负重训练等强度较低的项目。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

img7

8

民间有句俗语叫秋瓜坏,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却可以多吃。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龙眼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作用,对夜间失眠的老人尤为适宜。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

嘉宾介绍:

李长生,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中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胃肠病、糖尿病等内科杂病的防治研究。尤其对中风病、血管性痴呆、脑萎缩、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眩晕、头痛、冠心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的辩证论治颇有建树。

img8

img9

 

2020年6月14日 08:1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