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心得11
附件3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跟师每月心得
起止时间: 2019年 9月 1 日至 2019年 9 月 30日
继承人姓名 | 陈超 | 指导老师姓名 | 李长生 |
本月跟师临证(实践)主要病种(内容): 本月眩晕病人较前增多,学习眩晕的经方治疗。 | |||
本月跟师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少于1000字。可附页) | |||
眩晕又称“眩运”“眩目”“旋晕”,俗称“头晕”“头昏 ”等,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乃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眩即目眩,眼前昏花缭乱;晕为头晕,谓头部运转不定之感觉,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由于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 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病症,《黄帝内经》对于眩晕症早有许多记载和认识,而在《伤寒论》中则有 9条,分寒热、辨虚实,至今用于指导临床,仍取得良好的疗效。 1 阳虚水泛“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本证所见“起则头眩”的病机有二: 一为伤寒误用吐下,损伤脾胃阳气,脾阳亏虚,清阳之气不足以上养清窍,如《医宗金鉴》所说: “今乃起则头眩,是又为胸中阳气已虚。”二为脾阳亏虚,转输失职,水气上冲,清阳被水寒之气所蒙蔽,故证见“脉沉紧”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说: “脉得诸沉,当知有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指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之。”故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本证所见“头眩”的病机有二: 一为太阳病误汗,损伤心肾阳气,清阳之气不足上养清窍,如《注解伤寒论》所述的“汗出亡阳也,里虚为悸,上虚为眩”; 二为水气上冲,清阳被水寒之气所蒙蔽,如《伤寒来苏集》所述的“仍发热而心下悸,坎阳外亡,而肾水凌心耳。头眩身瞤,因心下悸所致”。治当以真武汤温阳利水。两证的病机均为阳虚水停所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说: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前证见“身为振振摇者”,后证见“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但两证有轻重之分,后证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是汗后阳虚外浮于表的表现,较之前证阳虚更甚,且阴不敛阳,所以前证用桂枝温阳化气而平冲逆,后证用附子壮肾阳制水,并用芍药收敛浮越之阳,且制约附子刚燥之性。用茯苓、白术利水而不用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瞿麦、茵陈蒿等利水,是怕伤及脾肾之阳气。我们临证之时不论脾阳或肾阳亏虚,均可将附子、桂枝和生姜配合使用,根据阳虚的轻重增减药量。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后循环缺血或耳石症症见眩晕者,只要证属阳虚水停便可据证用药,切不可拘泥于附子、桂枝和白术有升压的作用而不敢使用。 2 阴阳离绝“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本证所见“头眩”的病机为阴竭阳越,离脱在即。如《尚论篇》所说: “盖人身阴阳相为依附,阴亡于下,则诸阳之上聚于头者纷然而动,所以头眩,时时自冒,阳脱于上而主死也。”因仲圣断为死候,故钱天来、章虚谷、汪苓友、俞嘉言和尤在泾等后世诸家注解时也未提出治疗方法。阴阳离绝如配合西医学的治疗方法积极救治,大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故现今只可称为“重症”,不可轻言“死症”。新增伤寒论集注》所说: “能于六七日之前用真武、附子等汤,加胡巴、故纸,收固肾气等药,当不有此。”提示可以采用真武汤或附子汤加减进行救治。而就真武汤和附子汤的药物及用量来看,真武汤偏重于温散以逐水气,附子汤偏重于温补以壮元阳。所以我们临证之时以附子汤为主方进行救治,并加用龙骨、牡蛎和五味子收敛浮越之阳气。有学者认为可加用肉桂以加强温补命门之火,但我们认为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说: “附子、肉桂,皆气味辛热,能补助元阳,然元阳将绝,或浮越脱陷之时,则宜用附子而不宜用肉桂。诚以附子但味厚,肉桂则气味俱厚,补益之中实兼走散之力,非救危扶颠之大要,观仲景《伤寒论》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可知也。”
签名: 年 月 日 | |||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