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室前中医医案陈超整理
李长生老师医案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48岁男性患者,畏寒4年,感后背发凉,时乍汗出,睡眠不安,常咳嗽。其脉沉细,舌质暗,苔薄白。此为肾阳虚,心肾不交之症。予以温补肾阳,交通心肾,健脾化痰治法,痰病痊愈。
王某某 男 48岁
初诊(2009年12月27日)畏寒4年,患者近4年畏寒,,感后背发凉,时乍汗出,睡眠不安,常咳嗽,咳少量白痰。曾行X线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睡眠不安,精神可,饮食可,大便一日一行,小便正常。诊其脉沉细,舌质暗,苔薄白,考虑为肾阳虚,心肾不交之症,治以温补肾阳、交通心肾、健脾祛痰。
处方:
瓜蒌皮6g 苡米 30g 茯神 15g 甘草 6g 干姜3g 乌药 6g 小麦 30g(先煎) 熟附片 6g 通草 6g 黄连 3g 黄柏 15g 合欢皮 15g 川贝粉 6g 水煎服 日一剂 服七剂。
二诊(2010年1月3日)服上方后,以上各症皆有减轻,查舌暗减轻,脉较前有力,继服上方14剂。
三诊(2010年1月17日)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嘱继以金匱肾气丸口服以善其后。
按:患者中年,肾气逐渐虚损,且心肾不交,心火不能下济肾水,睡眠不安,肺也易感凉而咳嗽,舌脉亦是肾阳虚之表现,温补肾阳,交通心肾,健脾祛痰之法治之。
慢性胃炎
45岁男性患者,反复胃部疼痛三年,再发一周,自觉口干,身热甚,睡眠不安,脉沉细,舌质暗,苔薄微黄。此为胃中有热,阻碍气机所致,予以清热理气健脾之法治之,症状缓解。
陈某某 男 45岁
初诊(2009年12月27日)反复胃部疼痛3年。患者胃部疼痛3年,间隙性发作,多为刺痛、胀痛。曾行纤维胃镜检查室慢性胃炎。近一周再发,时轻时重,自觉口感身热,睡眠不安,查其脉沉,舌质红,太尉黄薄,此为胃中有热,阻碍气机,故胃痛睡眠差,予以清热降火、理气健脾之法治之。
处方:
丹参 15g 炒白术 15g 茯苓神各15g 甘草 6g 陈皮 10g 法夏 10g 鹿角霜 3g 白芍 30g 广木香 6g 香附 15g 厚朴 15g 乌贼骨 15g 玄胡 20g 苡米 30g 檀香 3g 7付,水煎服 日一剂。
二诊(2010年1月3日)服上方后,胃痛消失,睡眠明显改善,口干身热减轻。上方去玄胡、檀香、厚朴,继服7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胃中有热,阻碍气机,故胃部疼痛、口干身热、睡眠不安、舌红苔黄,予六君子汤加减方以健脾理气,且以丹参易党参,性凉可清热安神。
特发性水肿/水肿(肾阳虚)
62岁女性患者,颜面、双下肢浮肿2年余,查肝肾功能正常,无心慌、气促。感尿频、怕冷,脉沉细,舌厚稍暗,苔薄白。此为肾阳虚水肿,予以温补肾阳,通阳利水治法,病情痊愈。
郭某某 女 62岁
初诊(2009年12月27日)浮肿2年余,患者近2年出现颜面、双下肢浮肿,时重时轻,间断服用“氢氯噻嗪”曾多次查肝肾功能、尿常规正常,伴小便频、怕冷。查脉沉细,舌质稍暗,苔薄白。此为肾阳虚水肿,发以温补肾阳、通阳利水主以五皮饮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之。
处方:
陈皮 10g 大腹皮 15g 生姜末 3g 冬瓜皮 20g 茯苓片皮各20g 瓜蒌皮10g 薤白10g 鸡血藤 15g 丹参 15g 五味子 6g 茅根 30g 巴戟天 6g 枳壳 15g 水煎服 日一剂 服七剂。
二诊(2010年1月10日)服上方后,浮肿主见消退,怕冷、小编频明显减轻,查脉较前有力,舌淡红,苔薄白,嘱患者服金匱肾气丸以善其后。
按:患者老年,肾阳逐渐虚损,肾蒸化无力,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发为水肿。伴尿频、怕冷。急则治其标,以五皮饮为主利水,兼以巴戟天温补肾阳,水肿消退。后以金匱肾气丸治其本以防水肿再发。
老年性骨关节炎/痹症(肝肾不足)
50岁女性患者,全身骨关节痛2年余。X线示双侧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查其脉沉细,舌稍红,苔薄黄。此为痹症,肝肾不足,风寒湿侵袭肌肉经络,发而为痹。法当祛风寒、补肝肾,主以独活寄生汤治之。
彭某某 女 50岁
初诊(2009年12月27日)关节疼痛2年余,患者近2年干全身关节痛,以膝关节为甚,关节无明显肿胀、晨僵。受凉后加重,无发热。X线是双侧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血沉正常。内风湿因子阴性。查其脉沉细,舌稍红,苔薄黄。此为痹症,肝肾不足,风寒湿侵袭肌肉经络,发而为痹。法当祛风寒、补肝肾,主以独活寄生汤治之。
处方:
独活 10g 桑寄生 10g 当归 15g 川芎 6g 生地 15g 白芍 20g 怀牛膝 15g 炒杜仲 20g 补骨脂 20g 秦艽 10g 威灵仙 10g 鸡血藤 15g 酸枣仁 20g 连翘 20g 山药 30g 炙甘草 6g 14付 水煎服 日一剂。
二诊(2010年1月10日)服上方后,关节痛减轻,睡眠好转,脉沉细,苔薄白。上方去连翘、生地,加熟地15g,继服14剂。
三诊(2010年1月21日)患者关节痛基本缓解,精神、睡眠改善,要求服膏方。继以上方加党参50g、黄芪20g、阿胶20g、广木香10g,15付自熬膏,日2匙口服,并嘱避风寒,适当运动。
按:患者感受风寒湿发为痹症,而出现关节痛。患者年龄较大,肝肾不足,其脉沉细亦是肝肾不足的表现。治以祛风寒、固肾气,同时还应补益肝肾、补益气血。正气盛则外邪不易入侵。
盗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48岁女性患者,胸前盗汗10年余。冬天怕冷,遇冷则喘,夏天干手足心热,其脉沉迟,舌淡红,苔薄白水滑。此为营卫不和、气虚痰湿之症。予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二陈汤健脾祛湿,辅以益气止汗治疗,病痊愈。
肖某某 女 48岁
初诊(2010年1月3日)胸前盗汗10余年,冬天明显,夏天手足心发热,冬天怕冷,遇冷则喘。纳可,二便正常。既往有子宫肌瘤病史4年,约6.0*4.0cm。查其脉沉迟,苔白水滑。考虑患者气虚痰湿,营卫不和。法当益气祛痰、调和营卫,主以二陈汤合桔梗汤治疗。
处方:
法夏 10g 陈皮 10g 茯苓 15g 瓜蒌皮 6g 花粉 15g 桂枝 6g 白芍 15g 秦艽 30g 小麦 30g(先煎) 煅龙牡各30g 连翘 15g 川贝米 6g(冲服) 枇杷叶 10g 甘草 6g 水煎服 日一剂 服14剂。
二诊(2010年1月17日)服上方后,胸前盗汗明显好转,半月来未发作喘促,精神较好,脉沉,舌红,苔薄白。上方去煅龙牡,继服14剂。
三诊(2010年1月31日)患者胸前盗汗整张完全消失,病情稳定,未发作喘促,怕冷减轻。嘱患者调畅情志,避风寒,劳逸结合,适当运动,续服玉屏风胶囊收功。
按:患者营卫不和,人至中年气血亏虚,故出现怕冷、怕热、盗汗、咳喘。其舌苔水滑,说明有痰湿存在。脉沉迟是气虚之症,故治疗当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二陈汤祛痰湿,辅以益气止汗,探病痊愈。
荨麻疹
49岁女性患者,皮肤瘙痒,出风团8月,伴情绪烦躁不安,睡眠不好。诊其脉沉细,舌淡红,苔白厚。此为体内湿毒,加之患者营阴不足,心神失养、气机紊乱,致痰病迁延不愈,予以养心除烦、清热解毒治疗,症状缓解。
曾某某 女 49岁
初诊(2009年12月27日)皮肤瘙痒,出风团8月,患者于2009年5月皮肤瘙痒,出现风团,此消彼长,情绪烦躁不安,时时悲伤欲哭,伴有怕热怕冷,感咽中有痰,难以咳出,口苦,时口甜,齿龈出血,睡眠不好。其体型中等,情绪不安,皮肤可见抓痕、斑片及色素沉着,散在风团,咽无充血。诊其脉沉细,舌淡红,苔白厚。患者处于更年期,时烦躁或悲伤欲哭,为妇女脏燥症典型表现,皮肤瘙痒,出风团,苔白厚,脉沉细为体内有湿毒征象,二者相互影响,气机紊乱,病情迁延难愈。法当清心除烦、清热解毒,主以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及清热解毒中药治疗。
处方:
甘草 6g 小麦 30g(先煎) 大枣 10g 百合 15g 生地 15g 黄精 15g 合欢皮 15g 茯神 15g 黄连 6g 银花 15g 连翘 10g 蒲公英 30g 紫花地丁 30g 徐长卿 15g 香附 15g 小蓟 10g 水煎服 日一剂 服七剂。
二诊(2010年1月10日)服上方后,自觉皮肤瘙痒稍有减轻,情绪较前平稳,脉沉细,舌淡红。苔白稍厚。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剂。
三诊(2010年1月17日)患者自觉病情进一步好转,各项症状减轻,舌脉同上。前方去小蓟、徐长卿,加当归10g、阿胶10g(烊化),继服14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清淡饮食,调畅情志,防止复发。
按:患者中年,营阴暗耗,心神失养,加之体内湿毒皮肤瘙痒,故烦躁不安,悲伤欲哭,二者相互影响,气机紊乱,病情迁延不愈,予以清心除烦、清热解毒,辅以养血、凉血、理气治疗,痰病痊愈。
盗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47岁男性,患者夜间盗汗如雨2天,伴乏力。追问病史,患者长期思虑烦劳过度。虑其长期营阴暗耗,虚火内生,阴阳失调,腠理不固,以致汗液外泄失常,予以益气止汗治疗,病情控制。
李某某 男 47岁
初诊(2010年1月20日)夜间盗汗如雨2天,感乏力。工作较劳累,精神压力大,血脂偏高。而且其体稍胖,精神可。诊其脉弦数,舌红,苔黄腻。患者思虑烦劳过度,营阴耗损,虚火内生,阴阳失调,腠理不固,以致汗液外泄失常,法当滋阴降火、益气止汗,主以当归六黄汤治疗
处方:
当归 15g 黄柏 15g 黄芩 15g 川黄连 6g 生地 20g 黄芪 30g 藿香 15g 地骨皮 10g 丹参 15g 秦艽 10g 煅龙牡 30g 厚朴 20g 水煎服 日一剂 服14剂。
二诊(2010年2月3日)服上方后,胸前盗汗明显好转,睡眠欠安,上方去生地、秦艽、地骨皮,加炒枣仁30g、水牛角粉30g、枳壳20g,继服14剂,疾病痊愈。
按:患者长期思虑,烦劳过度,营阴暗耗,血不养心,心不敛营,则津液外泄,大汗则气阴两伤。其脉弦数,舌红,苔白腻亦为气阴两伤之症,故治宜滋阴降火、益气止汗。
痹症(肝肾不足)
32岁男性患者,双足跟痛3月。X线未见异常。其脉弦细,舌红,苔白中淡黄腻,此为痹症(肝肾不足)之症,予以补益肝肾、祛风湿,辅以活血止痛治疗,痊愈。
曾某某 男 32岁
初诊(2009年12月6日)患者双足跟痛3月,局部用力是加重,无腰痛,小便正常,局部X线未见异常。查其体形稍胖,精神好。其脉弦细,舌红,苔白中淡黄腻。此为痹症(肝肾不足)。治宜补益肝肾,主以六味地黄汤合青娥丸,辅以祛风湿、活血止痛治疗。
处方:
熟地 20g 补骨脂 15g 枣皮 15g 骨碎补 20g 牛膝 15g 狗脊 20g 枸杞 15g 独活 20g 蜈蚣2条 14付 水煎服 日一剂。
二诊(2009年12月18日)服上方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查舌脉同前,上方去枸杞,加土鳖10g、黄芪30g、鹿角霜6g,水煎服,日一剂,服14剂。
三诊(2010年1月13日)患者足跟疼痛消失,感左小腿时有酸胀感,首方去蜈蚣、枸杞,加苡米30g、鹿角霜10g、厚朴20g,继服14付,病痊愈。
按:患者素体肝肾不足,外感风湿,发为痹症,而双足跟痛,查脉弦细,舌红是肝肾不足之症,苔白中淡黄腻,示其体内有痰湿,故治宜补益肝肾、祛风湿,辅以活血止痛治疗,痰病得以痊愈。
痫病
16岁男性患者,因脑外伤后激发癫痫,其脉弦,舌淡红,苔黄腻。予以活血化瘀、醒脑通窍、息风止痙、祛痰通络治疗,病情控制。
李某某 男 16岁
初诊(2010年1月6日)反复抽搐一年余,近一月加重,发作时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双眼上窜,意识丧失,历时数分钟渐能自行缓解,约每周发作1-2次。发作前曾有头部外伤史,其发育良好,反应较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苔黄腻,左侧肢体肌力较差IV级,诊其脉弦,舌淡红,苔黄腻,此为痫病。由于脑外伤瘀血阻络、脑神失养所致。法当活血化瘀、醒脑通窍、息风止痙治疗。
处方:
丹参 15g 川芎 20g 天麻 15g 石菖蒲 15g 远志 15g 法夏 15g 胆南星 15g 天竺黄 15g 甘草 15g 僵虫 15g 全虫 5g 蜈蚣 2条 厚朴 20g 14付 水煎服 日一剂。
二诊(2010年1月20日)服上方后,抽搐为明显减轻,精神稍差,查舌脉同前,上方加生石膏30g、寒水石30g、党参30g,水煎服,日一剂,服14剂。
三诊(2010年2月3日)患者患者抽搐减轻,近一周未发。精神稍好转,查舌脉同前。首方去全虫,加蝉衣10g、黄芩15g,继服14剂。患者病情稳定继续服本方,嘱患者定期复诊,1次/15天。
按:患者脑外伤致脑窍受损,瘀血阻络,经脉不畅。脑神失养,发为痫病,兼有痰湿之症,如口角流涎,脉弦,苔黄腻,予以活血化瘀、醒脑开窍、息风止痙、祛痰开窍治疗,控制病情。
咳嗽/支气管炎
75岁女性,患者患者干咳半年,伴咽干。胸片示双肺纹理紊乱,经抗感染治疗无效,其脉细数,舌红苔黄,此为肺阴亏耗之症。予以滋阴润肺化痰治疗痊愈。
罗某某 女 75岁
初诊(2010年1月13日)咳嗽半年,近半年咳嗽,干咳无痰,咽干,曾静滴“头孢霉素、喹诺酮类”抗感染治疗,无明显改善。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病程中无发热、盗汗,精神、食欲柯,因咳嗽睡眠欠佳,二便正常。诊其脉细数,舌红,有瘀斑,苔中边薄黄。此为肺阴亏耗、虚热内灼、肺失润降,肺气上逆所致。法当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主以沙参麦冬汤治之。
处方:
沙参 30g 麦冬15g 元参 20g 枇杷叶 15g 杏仁 15g 紫苑 15g 百部 20g 僵虫 15g 蝉衣 10g 甘草 15g 胖大海 10g 川贝粉 6g(冲服) 炙米壳 5g 水煎服 日一剂 服7剂。
二诊(2010年1月20日)服药后,咳嗽减轻,咽干缓解。查其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上方去沙参、麦冬、元参,米壳减量为3g,加白术、防风、黄芪。日一剂,水煎服,共7剂。疾病痊愈。
按:患者年老,肺阴亏耗、虚热内灼、肺失润降,肺气上逆。久咳则伤阴耗气,故见脉细数,舌红,有瘀斑,苔黄。予以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控制症状。方中加用僵虫、蝉衣以祛风邪,增强疗效。因久咳伤气,后期予以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