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 in all aspects, heart of Chinese Medicine

关怀全方位,中医心体会

中医有方

养生健康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重庆: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CTMRI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级;中度级;重度级。

(二)证候诊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4.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李长生教授化瘀通脉方加减。丹参、党参、黄连、川芎、莪术、生山楂、海藻、天麻、苡仁、郁金、石菖蒲

5.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人(或党)、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芎、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李长生教授研发的新首乌益智胶,适用于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所致的眩晕病,该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因此治疗上应扶正祛邪并重,针对此型眩晕病,我科首乌益智胶为基本方加减应用,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血塞通或血栓)、疏血通注射液等。

(三)针刺治疗

李长生名老中医工作室团队优化眩晕针刺治疗方案,完善体针辨证治疗,增八卦等针法。具体如下:

体针辨证治疗: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穴位:风池(双)、三阴交、丰隆、内关、足三里、太冲、风市。

2.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穴位:太冲、太溪、三阴交、涌泉、阳陵泉、肝俞、内关、足三里、肾俞、复溜、然谷

3.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穴位:风池(双)、太冲、行间、太溪、三阴交、阳陵泉、内关、足三里。

4.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穴位:丰隆、血海、太冲、太溪、三阴交、阳陵泉、内关、足三里、膈俞、脾俞。

5.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穴位:太冲、太溪、三阴交、涌泉、阳陵泉、内关、足三里、血海。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穴位:百会、四神聪、太冲、太溪、三阴交、涌泉、阳陵泉、内关、足三里、关元。新增必补肾四:太溪、三阴交、复溜、然谷。

浮针治疗:

在颈肩头项部找到肌筋膜触发点。常表现为:肌肉内存在结节或条索,或仅仅是局部紧张;在结节、条索或局部紧张的部位上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或激惹点;按压压痛点或激惹点可产生局部抽搐反应,或者远隔部位的疼痛或其他局部反应;通过压痛点按摩或注射方法可减缓疼痛;所累肌肉伸直受限或无力。还可诱发自主神经症状,如血管收缩、局部肿胀、流涎、头晕、耳鸣等。

在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浮针埋针治疗,留24-48小时。

八卦针:

1.风痰上扰证

推荐方案:补脾

2.阴虚阳亢证

推荐方案:降气

3.肾精不足证

推荐方案:补肾

火针疗法:取阿是穴(痛点)。局部酒精常规消毒,选用细火针,烧红烧透后,对准阿是穴,速刺疾出。不留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孔片刻,每周治25次为一疗程。点刺头部痛点注意速度宜快,避免烧燃头发。

耳针:

揿针植于肾区、脑干、神门区,留24小时。

(四)其他疗法

1. 中药穴位贴敷

李长生名中医工作室治疗方案增中药穴位贴,疗效确切、简便易行。具体辨病辨证治疗方案如下:

1)痰瘀痹阻证(颈性眩晕)

外敷中药配方:川芎、丹参、制川乌、赤芍药、制乳香、制没药、羌活、鸡血藤各等分研末,加1/5量的冰片、丁香作为透皮吸收。临用前用白醋调成糊状涂抹于颈后部皮肤上,并用胶布覆盖固定,敷24 h后更换中药,若有皮肤瘙痒、皮色发红等现象可提前取下,用清水冲洗,间24h后再贴一次101疗程。

2)肝阳上亢型眩晕(高血压病)

外敷中药配方:吴茱萸、菊花、肉桂共研细末,老醋调膏于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晨去除。每1101疗程 

3)痰浊型眩晕(高血压病)

外敷中药配方:天麻、白芥子、胆南星、苍术、白术、川芎共研细末,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中脘及双侧内关穴或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每1101疗程。

4)气血亏虚型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脑梗死)

外敷中药配方:黄芪、当归、鸡血藤、白术、川芎、桑寄生、杜仲、熟地共研细末,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神阙及双侧足三里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每1101疗程。

5)肝肾亏虚型眩晕(脑梗死)

外敷中药配方:怀牛膝、菊花、当归、鸡血藤、桑寄生、杜仲、熟地共研细末,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神阙及双侧足三里穴或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每1101疗程。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3.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高能生物电治疗仪、脑功能康复仪等。

(五)护理

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疗效指70%,同时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疗效指30%,同时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主证:头晕目眩;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TCD)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100%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症状

分级量化标准

头晕目眩

0分:无头晕目眩 2分:尚可忍受,闭目即止4分:视物旋转,如坐舟船6分: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恶心、呕吐

0分:无恶心、呕吐 1分:轻度恶心、呕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 2分: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 3分:频繁严重恶心呕吐,需卧床休息。

耳鸣耳聋

0分:无耳鸣耳聋1分:偶尔出现2分:频繁出现,轻度听力下降3分: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睡眠,明显听力障碍。

倦怠乏力

0分:无倦怠乏力1分:乏力,偶有倦怠2分:时有嗜卧,乏力倦怠3分:整日困卧,对外界事物兴趣下降,坐时即可入睡。

汗出异常

0分:无汗出1分:皮肤微潮,稍动更甚2分:皮肤潮湿,动则汗出3分:稍动汗出,如水流漓。

发作频率

0分:无发作1分:偶尔出现2分:经常出现3分:持续存在。



2020年12月21日 21:40
浏览量:0
收藏